发布日期:2025-02-05 15:08 点击次数:89
自美苏冷战起,美国常占上风,看似主动权在手,苏联则处于持续的努力维持之中,局势天平时有所倾斜。
尽管苏联军队实力雄厚,但民众的生活水平确实有待提高,尚不尽如人意。
冷战时的美国,尽管面临经济危机,普通工人仍能拥有轿车、大房子,且饮食自由,随心所欲地享用想吃的食物。
苏联那边,连买面包都需排队等候。相比之下,美国冷战时未尽全力,仅用半数之力;而苏联倾尽所有,仍难以占据上风。
然而,即便如此强大的苏联,仍与美国抗衡了近50年,冷战期间更一度出现“苏联攻势强劲,美国转为守势”的罕见局面。
即便在苏联最强大的时期,其经济实力也仅及美国一半。那么,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苏联长时间保持强大不倒呢?
苏联最终是否有可能避免解体呢?
【自断臂膀】
确保苏联不解体的唯一方法,在于与中国保持良好关系,并大力整顿苏共内部的腐败问题。
地缘政治因素下,中苏友好实属非常规。两大国并肩,掌控整个亚洲局势,这足以令欧洲震惊不已。
地缘政治的基本原则是避免强大邻居,若邻居过强,则需寻求远方强大盟友,以确保自身不被背叛或吞并。
为何苏联实力强大且毗邻欧洲,欧洲却总与美国交好,几乎不邀请苏联参与。
苏联屡次申请加入欧洲阵营,均因地缘因素遭明确拒绝。
若苏联成为盟友后突然倒戈,这样一个庞然大物的背叛,欧洲岂不是瞬息间便陷入危机?
然而,倘若苏联被视为敌对势力,至少欧洲能指望美国伸出援手,给予支持。
因此,中苏联盟本质上较为畸形,它是建立在意识形态基础之上的,双方的合作更多是基于共同的信仰和理念。
此外,苏联起初并未重视中国,视我们为依附,但抗美援朝后,苏联深刻认识到,中国实为苏联最坚实的支撑。
中国与苏联军队若强强联手,我们在亚洲的地位将坚如磐石,无人能动摇。
尽管当时存在利益上的某些争夺,但从本质上说,中苏关系在那时是极为紧密的,堪称铁杆盟友。
赫鲁晓夫执政后,情况截然不同。他与斯大林不同,自其执政中期起,苏联便步入持续衰退之路。
除70年代短暂复苏外,苏联再无发展,实则已名存实亡,仅是尚未消逝的躯壳而已。
赫鲁晓夫最大的错误在于与中国断交,此举导致中苏两国均面临全球孤立的困境。
尽管当时众多社会主义国家支持苏联,但失去中国这一强大盟友后,苏联独木难撑,最终难免走向解体。
苏联未曾预料,与中国关系破裂后,美国会迅速拉拢中国,携手共同抵御苏联的威胁。
当时,苏联面临严峻的民生挑战,其军工与军队的发达状态,实则为二战后战时模式的持续,源自战争遗留的影响。
美国凭借雄厚的资本与经济实力,与苏联形成了强有力的对抗态势。
实际上,民生状况最能体现一个国家的状况。苏联初建时,众多欧美人对社会主义抱有憧憬,视其为理想制度。
赫鲁晓夫时期,苏联及社会主义阵营陷入低迷,苏联丧失了社会主义的领先地位,且在基本博弈中也出现了严重失误。
中苏需紧密合作以抗衡美国,此乃共识。然而,苏联显然偏离此道,无论是赫鲁晓夫或勃列日涅夫,均视中国为非必需。
尼克松访华促使中国联合美国对抗苏联。最终,苏联因阿富汗战争和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拖累,而遭受重创,实力大幅削弱。
亚洲当年战事不断,局势混乱,苏联却选择此时与中国决裂,将稳固盟友转变为拥有核武的敌国,此举实属不明智之举。
中国并没有倒戈,始终坚定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。苏联冷战的失败源于多方面因素,将中国的正常外交政策与苏联在冷战中的失利相联系是不恰当的。每个国家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,这才是国际关系健康发展的正道。
然而,苏联最终崩溃的关键在于其已瓦解的经济,此局面与美国的一任总统紧密相关,他便是罗纳德·里根。
【围绕中东的博弈】
1972年,尼克松总统访华,标志着中美关系解冻。中国随后采取“联美抗苏”策略,虽未加入西方阵营,但此举使苏联陷入孤立境地。
苏联当时与中国交恶,堪称愚蠢。当时世界局势下,中国支持谁,谁便占尽优势。苏联却自毁长城,将绝对优势转为劣势,最终步入绝境。
击垮苏联的关键因素是中东博弈的失利,这成为了压垮其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彼时,苏联国内经济已显疲态,仍需于中蒙边境部署重兵以防中国,兵力最多时竟达百万之众。
这庞大军队的日常生活开销,包括饮食起居等一切所需,无一不消耗着巨额的银两。
苏联需设法获取巨额资金以维持军队开销,那么,这些资金究竟源自何处呢?
实际上,苏联的能源成本长期保持低位,同时持续援助加盟国,且实行价格双轨制。
然而,西方持续从中东国家获取石油与天然气供应,因此无需顾及苏联方面的态度。
此时,美国采取了一个极具风险的举动,即开始声援以色列。
阿拉伯国家见状,决定采取行动:既然你支持以色列,那就自行其是,我们不再向你出售石油。
当时,美国行事受限,不似苏联解体后的肆意。中东很大程度上受苏联影响,中亚斯坦国均为其加盟国,故美国若在中东生事,苏联会毅然出兵干涉。
因此,沙特对美西方国家的石油禁运只能被接受,这让欧美国家倍感困扰,无石油的它们如同折翼之鸟,只能无助地挣扎,无法翱翔天际。
然而,苏联挺身而出,言明沙特若不愿售油,它愿提供,价格公正无欺,并且除了石油,还有天然气供应。
于是,欧洲转而从苏联购买石油,美国则焦急反对:“别买!每桶油都可能变成苏联将来碾压你们的坦克。”
然而,欧洲对这位引发能源危机的源头置若罔闻,结果在这场风波中,唯有美国与沙特承受了苦果。
欧洲表面上排斥苏联,但实际上早已因能源问题与苏联紧密相连,形成了不可分割的关系。
西方国家为获取苏联石油,愿意提供高精尖技术、啤酒饮料粮食及武器机电等,只要苏联保证石油供应,这些均可洽谈。
美国此刻焦急万分,越南战争败北,巨资付诸东流,欧洲又现离心倾向,中东亦不亲近,局势堪忧。
中国是唯一一个刚显现建交希望的国家,但态度尚不明朗,美国若要推进,必须展现出足够的诚意。
因此,美国彼时陷入艰难困境,正处于冷战时期唯一的“苏联攻势猛烈,美国采取守势”的阶段。
然而,随着美国新任总统里根的登台,他运用自身策略,成功地将苏联推向了崩溃的边缘。
里根就任之初,首要行动是与沙特和解,并签署协议,将美元与石油绑定,确保长期采购石油的稳定安排。
因此,长久以来经济受压的沙特,终于有望摆脱困境,重新迎来富裕的生活。
一旦美国开放市场,西方国家势必会跟随,重新购买沙特的石油。
然而,当前苏联石油价格已跌至极低,无法以价格竞争,我们应如何应对这一困境?
沙特朋友自信地说:“别担心,我来解决。石油和金钱,在沙特我们从不缺,要多少有多少。”
自1985年起,沙特的石油产量急剧上升,迅速攀升至每日900万桶的高位。
沙特提高产量后,其盟友相继效仿,科威特等国及美国本身也均增加了石油产量。
国际原油价格崩盘,一桶原油仅售8美元,在一些缺水国甚至价比水低,还不及超市大桶可乐的价格,令人震惊。
沙特临海,可直接船运原油,降低了运输成本;相比之下,俄罗斯需多次转运,增加了各种额外成本。
苏联以卖油为经济支柱,但这一途径已被美国识破。同时,苏联深陷阿富汗与越南战争的泥潭,处境艰难。
尽管苏联未参与中越边境冲突,越南与中国交战多年,国内几近瘫痪。加之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工厂被解放军摧毁,如今其生产能力近乎归零。
若苏联决定开战,则需承担越南全国民众的粮食供应及前线部队的补给需求。
阿富汗战争无疑是更大的经济黑洞,处处吞噬资金,令苏联陷入无尽的烦恼与困扰之中。
然而,这仅仅是个开端。
【寡头崛起 苏联暴亡】
上世纪80年代,苏联遭遇重大危机,因美沙和解后两国大肆增产石油,致使苏联能源出口遭遇严峻挑战。
加之战争不断,军队庞大导致开销激增,苏联再次面临财政赤字,收入难以覆盖支出的困境。
正当困境重重,苏共又遭遇新的挑战,内部问题频发,形势严峻。
众所周知,勃列日涅夫逝世后,戈尔巴乔夫接任。但事实上,在两人之间,还先后有安德波罗夫与契尔年科担任过苏联领导人。
这两人去世得过于迅速,合计任期未满三年,且未做成多少实事,因此在记录中被简略跳过。
待戈尔巴乔夫接手这个困境重重的苏联时,国家已深陷困境,难以挽回。
然而,苏联仍有挽救余地,关键在于团结一致,终止所有外战,削减军备,并坚定推进改革。
然而,戈尔巴乔夫仅实现了改革这一目标,他在众多任务中,唯独在推动改革方面有所行动。
苏共内部腐败未除,内外忧患并存,且政府赤字庞大难以填补,此背景下推行改革,无异于自我毁灭。
戈尔巴乔夫改革将苏联部分公有制转为私有制,此举在已显腐败的苏共内部引发了剧烈震动,如同引爆了一颗重磅炸弹。
公有制企业售价低得出奇,国有企业被贱卖,平均价格竟然仅1000多美元。
苏联并非无资本家,只是长期无利。戈尔巴乔夫改革后,这些原本廉价的资产也遭到了抢购。
苏联能源价格低廉,对加盟国尤为优惠。一旦国有企业失去话语权,定价岂不是任由他人摆布?
这些寡头收购众多国有企业后,大肆抬高能源价格,严重剥削苏联加盟国,乌克兰尤为惨重,被季莫申科的“乌克兰石油公司”大幅盘剥。
能源乃寡头控制经济的一环,一旦此环尽归寡头,苏联经济的其他关键领域也将顺势落入其掌控之中。
然而,他们所侵吞的资产均属非法,一旦苏共决定采取严厉措施,他们必将面临彻底的清算。
苏联此刻已满目疮痍,濒临崩溃边缘,百货商场空空如也,整个经济体系被资本牢牢把控。
民众欲购面包,需排队数日,这样的苏联已近末日,仅需最后一击,便能终结其存在。
因此,寡头势力与官僚阶层相互勾结,这一联盟最终导致了苏联的崩溃。
1991年12月25日,苏联遭遇重大历史事件,克里姆林宫的红旗降下,标志着这一超级社会主义大国在里根一系列谋略的影响下最终解体。
颇为有趣的是,苏联解体之后,里根屡次与戈尔巴乔夫会面,每次他的脸上都浮现出一种异常微妙的笑容。
其实,责任不全在戈尔巴乔夫,即便斯大林与列宁重生,面对当时的苏联,亦难以阻挡资本寡头的渗透与侵蚀。
尤为滑稽的是,苏联解体后,戈尔巴乔夫屡次在电影屏幕上出演本人角色,亲自宣告苏联的解体消息。
苏联曾是社会主义的超级大国,象征着人类对社会主义的探索,然而,它未能走得更远,最终因资本渗透与腐败问题而崩塌。
这些经济寡头给俄罗斯带来巨大困扰,所幸叶利钦选贤任能,普京果断采取强硬措施打击寡头,使俄罗斯经济得以复苏。
现今,俄罗斯与社会主义无涉且面临困境,而东方已燃起熊熊烈焰,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彰显着人类对社会主义制度更深层次的探索。
坚信中国在未来必将秉承社会主义国家的精神,切实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。
#百家说史迎新春#